
-
陳少明:“四書”系統化的標志——簡論《四書章句集注》的論說方式
摘要:《四書章句集注》標志著“四書”系統的完成,它得益于朱熹在思想建構與注經實踐上不朽的貢獻。其中,相關序文對四書作者承繼關系的傳述,為“道統論”中歷史與思想相統一的論說提供了重要的支點。而“理在經文內”的解釋規則,為經...
-
劉光勝:稷下學宮與諸子時代的理論融合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秩序劇烈動蕩。諸子“著書言治亂之事”,圍繞國家如何治理,展開了激烈的學術爭鳴?!痘茨献印ひ浴酚涊d:“墨子學儒者之業,受孔子之術,以為其禮煩擾而不說,厚葬靡財而貧民,(久)服傷生而害事,故...
-
簡逸光:中國古典學學科下的“經學”與經學
經學自漢代設五經博士,及后建立科舉考試制度,經學一直是傳統士人的知識基礎。近代教育改制,分設學科專業,取消經學,但各專業與各領域仍不時回顧思索與經學的關系,比如文學與經學、哲學與經學、史學與經學、子學與經學、國學與經學、文獻學與經學、語言學與經學、闡...
-
蔡杰:被遮蔽的缺憾:顏子為學之失與孔子之嘆
顏子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在孔門享有崇高的地位。但自宋之后,隨著孟子地位升格,“孔孟”幾乎成為儒學的代名詞?!邦?、孟之辨”的出現,似乎意味著孟子對顏子地位構成了沖擊?! ∈聦嵣希佔釉谒稳宓脑u價中,只是稍微低于孔子,而往往是高于孟子...
-
韓濤:古典儒家均平思想的內涵及歷史演進
均平是儒家思想中十分關鍵的倫理范疇,均平觀念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心理認同,均平已經成為中國人認可和追求的價值標準和倫理規范,體現出中國文化追求正義和諧的重要特征。古典儒家均平思想的內涵政事均平是古典儒家所追求的治國理政的理想境界,是為政者調節社會資源和經...
-
楊朝明:儒家思想是國家治理的重要智慧寶庫
摘 要:儒家思想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和支柱,歷經傳承與創新,在古代及近現代均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新時代,儒家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正為民族復興助力。儒家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個完備的思想體系,其核心要義重視道德與秩序構建,強...
-
郭振香:情與孟子的反本求真之學
自孔子之后,雖有儒分為八之說,然而若論于其時聲勢之浩大,于后世影響之深遠,則莫過于鄒人孟軻之學。司馬遷曰:“孟軻,鄒人也。受業于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天下方務于...
-
車成蘭:如何理解孟子的“易子而教”?
現在,我們在網絡上經??吹竭@樣的調侃——問:由父慈子孝到雞飛狗跳,總共分幾步?答:四步。第一步,拿出作業本;第二步,輔導教育;第三步,聲調漸增,體溫逐升;第四步,父不慈,子不孝,家不寧。這很容易引起為人父母者共鳴的調侃,卻道出了現代親子教育...
-
顏炳罡:天人合一與生生不息——從農耕文明到數智文明
摘要:人類文明經歷了農業文明和工業文明,現已踏進了數智文明的門檻。農業文明以中國傳統社會的農耕文明為典型形態,人與自然的關系是和諧的、動態的循環關系,即“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既是德性上的合一,也是自然意義上的合一,還是信仰意義上皈依。天地之...
-
臧峰宇:從跨文化理解走向跨文明合作
??習近平總書記在致全球文明對話部長級會議的賀信中指出,多樣文明是世界的本色。歷史昭示我們,文明的繁盛、人類的進步,都離不開文明的交流互鑒。當前,國際形勢變亂交織,人類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閡,以文明互鑒超越文明沖突。...
-
常會營:儒家境界超越的倫理道德意境
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牟宗三為代表的現代新儒家提出了“內在超越說”,引起了中西文化的超越性大討論,并引發了內在超越、外在超越之論爭,近40年來連綿不絕,以至于今日。在此基礎上,黃玉順認為,原始儒家的超越是一種神圣外在性超越;趙法生提出,孔子...
-
郭齊勇:孟子與儒家的正義論
在歷史上,儒家的社會理想與制度設計多是針對當世的弊病提出,并用來批評、指導當世的,與專制體制是有距離、有張力的。我們知道,沒有抽象的公平正義,任何時空條件下的公平正義都是歷史的、具體的。一、涉及生存權、財產權的“制民恒產”論及土地、賦稅、商...
-
郭振香:情與孟子的反本求真之學
自孔子之后,雖有儒分為八之說,然而若論于其時聲勢之浩大,于后世影響之深遠,則莫過于鄒人孟軻之學。司馬遷曰:“孟軻,鄒人也。受業于子思之門人。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于事情。……天下方務于...
-
楊海文:舜跖之分只是利善之間—《孟子·盡心上·雞鳴而起章》解析
摘要:《孟子·雞鳴而起章》以舜、跖為正反主角,以“分”“間”為文眼,將“舜跖之分只是利善之間”作為儒家義利之辨的絕對律令。其單章解釋史包括三方面的內涵:一是仔細辨析了前人千古之舜、跖與當人一日之舜、跖的關聯,二是深...
-
陳來: 論“道德的政治”——儒家政治哲學的特質
摘要:“道之以德”和“為政以德”是孔子對古代“政以治民”和“政以正民”的重大改造。古代儒家強調政治德行對于政治過程的重要性,認為政治的本質就是道德教化,堅持以美德為政治的基礎,以善為政治的目的,以仁貫通于政治的...
-
彭磊:《左傳》紀事中的禮與德
《左傳》是考察先秦時期禮德關系的重要文獻,因其言禮、言德頗多,且多次將禮與德關聯或并置,如“德、禮不易,無人不懷”(僖七年傳)、“義而行之,謂之德、禮”(文七年傳),又云“恕而行之,德之則也,禮之經也”(隱十一年傳)?!?..
-
楊朝明:“君子豹變”成就人格
《周易?革卦》有云:“君子豹變,其文蔚也。”短短數字,卻蘊含著深邃的人生哲理與道德期許。“君子豹變”,寓意君子如豹子成長般經歷顯著蛻變,幼豹成長中斑紋漸趨美麗鮮明,象征君子在修養、學識、品德層面由內而外升華;或似豹子行動敏捷迅速適...
-
張涅: 對“克己復禮為仁”的誤讀性闡釋及其現代性意義的偏失
摘要:在《論語》中,兩個動詞(動賓詞組)或狀態詞之間沒有“而”的,都表示平列關系;有“而”,才表示順接關系。“克己復禮為仁”的“克己”和“復禮”之間沒有“而”,則兩者應該是平...
-
范瑞平:儒家價值觀下的人工智能發展
摘要:強調人類智能與人工智能進行合作固然沒錯,但若不闡明合作的目的及主從關系,就會失焦失當。從儒家價值觀出發,不應該把人類個體與智能機器之間的合作等同于人與人之間的合作,因為人與人之間應該相互尊重,而人類與機器并不平等,也不應該追求此類平等,所以談不...
-
韓德民:《荀子》與經典詮釋的方法論問題
摘 要 :經典詮釋實踐中的語文化偏向,可溯源至傳統經學的訓詁化思維。片面依傍工具書釋義從而遮蔽字詞在特定語境中作為理論范疇被賦予的具體義理性內涵,這種詮釋實踐中的語文化偏向,是劉敞等宋儒對荀學產生抵拒心理的重要誘因。白話今譯是經典詮釋的特殊方式,這種方...
-
陳來:論漢代儒學的仁說
就倫理學而言,董仲舒仁學思想的一個突出貢獻是在批判功利主義的表述中建立了仁的基本道德立場,這就是: 仁人者,正其道不謀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致無為而習俗大化,可謂仁圣矣,三王是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童子言羞稱五伯。為其詐以成功,茍為而已也,...
-
劉靜芳:從“本”到“至”——孟子性論新詮
摘要:孟子的“性”論是其人性論的基石。在何為孟子之“性”的問題上,有兩種不同的觀點:(1)孟子以“心”言性而不是以“生理欲望”言性。(2)孟子以“過程”言性而不是以“本質”言...
-
宋志明:重寫中國哲學史的構想
摘要:中國哲學史大約發端于公元前五世紀,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共經歷過四個階段、七個步驟、三次變革。奠基期第一步從原始宗教中演化出天人之辨,人的重要性得以突顯;展開期第二步進展到經學,以天為重心;第三步由形象思維進展到玄學的抽象思維;第四步由玄...
-
許家星:四書學、四書之學與“《大學》學”
四書學可以從寬和嚴兩個標準來理解。從寬的標準看,凡是對《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加以闡發、論述的文章、著作、論說皆可納入之。無論是訓詁抑或義理、長篇還是短札,甚至感悟之言,凡有意義和價值者,皆可納入四書學,其時間范圍是自此四本著作產生之日起...
-
丁為祥:“四為”與張載之造道追求
張載的“四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可以說是對于宋明理學之理想追求精神的一種集中表達。所以,自其提出以來,從朱熹與呂祖謙之合編《近思錄》到黃宗羲、全祖望之編纂《宋元學案》,...
-
黃玉順:可欲的自由:生活儒學的政治哲學要義
摘要:針對當代西方政治學家對儒家政治哲學的三點主要質疑,作為當代儒學重要流派的“生活儒學”的政治哲學申明三點要義:一是構建作為當代儒家政治哲學理論背景的“生活儒學”思想體系,以此為儒家政治哲學的現代轉型奠定基礎;二是構建生活儒學的...
-
王中江:中國古典學的場域和特性
摘要:在東西方古典學家族相似概念之下,中國古典學同歐洲古典學既有可通約性,也有其各自的一些特性??诙鄠?、文字和古老史官制度使記錄、記載和文本傳承等歷史記憶提供了可能,也使中國古典意識得以發生并經過三代的積累而使中國古典學在東周得以誕生,士階層的廣泛...
-
陳來:《樂記》的儒學思想
《禮記》一書中,除了《大學》《中庸》外,在宋明理學中影響最大的當屬《樂記》篇。因為《禮記》的其他篇章多記述孔門的德行論和君子論,如《儒行》《坊記》《表記》《緇衣》等篇,而《樂記》重視人心和性情,與宋明理學重視心性論的需要正好相合,于是《樂記》的一些思...
-
伍曉明: 孟子“四心”的結構與思想的責任
摘要:孟子認為,人皆有之的惻隱、羞惡、恭敬和是非之“四心”是仁、義、禮、智的發端。仁、義在先,禮、智在后,后二者只是對前二者的有意識的認識、肯定、節制和修飾。惻隱之心體現的是人之根本的可被感動之性,這種感動源于他者的觸動。孟子所說的羞惡之心...
-
曹峰:“諸子時代”的時間框架與思想分層
給歷史劃分時代,是人類回顧和分析以往歷史進程時常常使用的一種方法,由此可以凸顯出不同的時代特征,設計出不同的演化進程,規劃出不同的人類理想。例如古希臘人將人類的文明演化分為五個時代,分別是黃金時代、白銀時代、青銅時代、英雄時代、黑鐵時代,這是一個由完...
-
姜妮伶:“巽以行權”與朱子的經權觀
摘要:朱子對“巽以行權”的理解與其經權觀的思想旨趣一致。通過對“順而能入”的行權方式、“稱而隱”的行權機制、“仁精義熟”的行權范圍與依據的規定性闡釋,朱子將行權主體限定為“圣人”。舜“不告而娶&...
-
楊國榮:在傳統與現代之間:陽明心學轉化運用的新探索
作為思想系統,心學不僅屬于過去的時代,而且具有現在的意義。按其內容,心學既屬于中國,也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具有世界的意義。具體而言,在思想層面,心學內含多方面的價值觀念。從“良知”到“心即理”,從“萬物一體”到“知行...
-
鄺其立:涉玄的中庸之道——以《禮記正義》為中心的分析
摘要:由于參考了浸染玄風的皇侃《禮記疏》,孔穎達對《中庸》的解讀內含了異質的思想元素,并形成了迥異于鄭玄注乃至《中庸》原文的獨特理解。譬如,《中庸》首章三句教預設了作為善性之來源與禮教之依據的天道,孔疏則虛化了天道所內蘊的價值維度與秩序紋理,進而&ldq...
-
胡文婷 識之以禮:《禮記》西傳脈絡及其特征考述
摘要:《禮記》作為集中體現中國禮樂文化的儒家經典,它的西傳不僅是中國典籍外譯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還是考察禮學傳播史的基礎環節。通過梳理《禮記》進入西方文化語境內不同的譯本形態,在語言轉化層面之外補充其譯者信息及創作的歷史語境,以期勾勒《禮記》西傳的基本...
-
王海鋒: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哲學之基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民族地區各項工作的主線。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深化中華民族共同體重大基礎性問題研究,加快形成中國自主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史料體系、話語體系、理論體系。這為我們在學理層面展開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推動建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