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我們在網絡上經??吹竭@樣的調侃——問:由父慈子孝到雞飛狗跳,總共分幾步?答:四步。第一步,拿出作業本;第二步,輔導教育;第三步,聲調漸增,體溫逐升;第四步,父不慈,子不孝,家不寧。這很容易引起為人父母者共鳴的調侃,卻道出了現代親子教育的兩難境地:一方面,父母對孩子寄予很大的期望;另一方面,又無法避免教育過程中因期望與現實出現偏差而產生的親子之間的沖突與矛盾。其實,這并不是現代才有的教育難題,古代同樣存在。孟子就曾提出一個古代君子解決此問題的方法——“易子而教”。所謂“易子而教”,顧名思義,就是將自己的子女交予他人教育,或他人的子女由己教育。據《孟子》記載,在孟子之前就已存在這種教育方式,而孟子則從倫理關系上對這種教育方式出現的深層原因予以闡釋。
天津楊柳青年畫《九子登科開學》
一、《孟子》“易子而教”釋義
《孟子·離婁上》記載:
公孫丑曰:“君子之不教子,何也?”
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于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公孫丑是孟子弟子,他問自己的老師:“古代的君子為何不親自教授自己的孩子呢?”這里的“不教子”,朱熹解釋為“不親教也”(朱熹:《孟子集注》),也就是父親基于種種原因,不親自教授自己的孩子。所謂“子不教,父之過”,作為父親,為何不親自教自己的孩子呢?孟子回答說:“勢不行也。”“勢”,此處一般釋義為“情勢”;“不行”也就是“不通”。那孟子此處所指的“情勢”,具體是什么呢?父親教育自己的孩子為何在“情勢”上會行不通呢?下文孟子給出了答案。“教者必以正”,“正”指教育的內容和方法必須符合“正義之道”,父親“以正”教之,但孩子未必會完全按照父親的教導去做。如此,父親可能就會對孩子發怒,就會導致“反夷”。“夷”,傷也,也就是父親傷害到孩子。而孩子看到父親如此,又會責備父親:以正道教育他,自己的行為卻違背了正道。這樣彼此指責,最終就會導致父子“相夷”的后果。孟子非常重視親親之情,認為這是人最基本的情感,父子關系如果受到傷害,就會是一件非常嚴重的事情,故曰“惡矣”。從這段中我們可以看出,對于父教子,孟子有更深的考慮即“父子有親”的倫理關系,這一點在《孟子》文本中有明確的提及。但父親親自教育孩子會導致父子關系受到傷害,很顯然這不符合“父子有親”的倫理關系原則,因此從容易出現的“情勢”來說是“不行”的。所以,為避免父子相夷情況的發生,有遠見的君子往往選擇“易子而教之”的教育方法,就是兩人把兒子送到對方那里,相互交換著來教育。
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里,孟子指出了父教子出現“相夷”的根本原因,在于父子相互“責善”。“責”,有要求、規勸、責備、追究等含義。“責善”,可以理解為要求、勸勉對方做到“善”,或者責備對方“不善”言行并要求其改正。孟子認為,父子之間相處,應以“親”“愛”為原則,感情至上,而“責善”是“朋友之道也”(《孟子·離婁下》)。所以,如果父子之間求全責備,以追求對方的優秀、完美為相處原則,就會心生失望、忿怒,從而傷害彼此的感情,導致雙方關系疏離。父子關系是人倫之基礎,如果這一人倫關系遭到破壞,事情就很嚴重了。所以,為了既讓孩子接受教育,又避免父子“相夷”而影響父子關系,古人采取“易子而教”的教育方式。
二、“易子而教”的歷史淵源
從公孫丑和孟子的問答之間,我們可以明確知道,“易子而教”在當時社會或更早時期就已經存在了。
《禮記·學記》記曰:“古之教者,家有塾,黨有庠,術有序,國有學。”從我國文明之初即存在較為完備的學校教育體系來看,君子“不親教子”的社會傳統由來已久,只是當時學校的教育對象多局限于貴族子弟。如《尚書·舜典》中記載舜命夔“典樂,教胄子”,孔安國注釋曰:“胄,長也,謂元子以下至卿大夫子弟。”(《尚書正義》)虞舜時期,國君指定夔來負責貴族子弟音樂方面的教育?!稘h書·藝文志》也提到“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貴族階級的孩子八歲入小學,由周朝的教育官保氏負責對他們進行教育?!抖Y記·文王世子》中亦有“虞夏商周有師、保,有疑、丞”的記載,就是說,虞、夏、商、周這四個朝代都設置了師、保、疑、丞這四種官職,來負責太子學問、品德等方面的教育。這就是所謂“官師合一”的“官學”教育。顯然,當時的貴族子弟達到一定的年齡即脫離父母,尋求專門的老師教導。
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失序,致使官學衰退。但隨著“王官之師”走向民間以及“士”階層的崛起,社會上私學逐漸興盛,更多的父母將孩子交由“師”教育。一方面,貴族階級為了延續家族子弟教育,會聘請德才兼備的士人為家庭教師;另一方面,部分開明的平民家庭父母也會將孩子送到有名望的士人那里接受教育,如首開儒家私學之風的先師孔子有“弟子三千”,墨子亦有弟子三百余人。這些都是古代父母“不親教子”傳統的體現。而且,即使是極有教育條件的孔子,在教育自己的兒子時,也遵循一“遠”的原則?!墩撜Z·季氏》記載“陳亢問于伯魚”的故事:陳亢問伯魚是否從其父孔子那里聽到些不同的教誨,伯魚回答說,他只從父親那里聽到過讓他學《詩》、學禮兩次教誨。陳亢聽聞后,回去高興地說:“問一得三,聞《詩》,聞禮,又聞君子之遠其子也。”這里“君子之遠其子”中的“遠”,雖然并非疏遠、不親自教育,但也指出孔子在教育自己兒子時并不過分偏愛?;寿┑摹墩撜Z義疏》直引范寧關于《孟子》的“易子而教”,認為孔子對孔鯉的教育與孟子的“易子而教”可以相通。
《圣跡圖·杏壇禮樂》中的孔子與弟子們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古代社會中,無論是貴族家庭還是平民家庭,都存在著將子女交由他人教育的現象。采取這種教育方式的原因,除了“‘男主外,女主內’的社會分工,父親忙于事務而無暇顧及以及孟子所說的‘勢不行’———情勢不許可”(涂可國:《孟子責善論面臨的合理性挑戰》,《現代哲學》2017年第5期)之外,還有一個原因在于“術業有專攻”,也就是大部分的父親并不具備專業的學術知識和教學能力。
孟子提出“易子而教”的教育思想除了“君子不親教子”的歷史淵源外,還與儒家重視人倫關系和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戰國時期,“父殺子”“子弒父”的人倫慘劇時有發生,這促使孟子更加注重父子情感的維系,因而明確提出了“易子而教”的教育思想。
“易子而教”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式持續存在很長時間,如黃玉順教授曾言:“‘易子而教’是自夏商周三代以迄明清的中華優秀教養模式。”(參見涂可國:《孟子責善論面臨的合理性挑戰》,《現代哲學》2017年第5期)歷史上也不乏有學之士以實際行動踐行孟子的“易子而教”。宋代著名理學家朱熹有一子朱塾,自幼聰明伶俐,但長大后就變得懶惰起來,朱熹很是苦惱,于是想到了孟子的“易子而教”,便把自己的兒子送到了好友呂祖謙那里學習。宋代文學家蘇軾與黃庭堅也曾交換子弟相互進行教育。即使在現代,也有對“易子而教”的嘗試,比如由芒果TV制作的紀實欄目《變形計》、北京電視臺青少頻道曾制作推出的家庭教育援助類節目《相約新家庭》等,都是孟子“易子而教”理念在當代的嘗試。
三、孟子“易子而教”教育思想的價值
孟子“易子而教”教育思想的提出有其背后的理論和現實考量,對于當下而言,也有著較強的借鑒意義和參考價值。
首先,對“易子而教”的闡釋體現了孟子對教育的重視。孟子認為,無論是從個人角度還是從國家角度,教育都是必要的。從個人角度而言,孟子雖認為人人生來就有善心、善性,但是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人很可能會被物欲誘惑而丟失了本心,因此就有了善與惡的區分。所以,在滿足人基本的生活需求后,還要進行后天的教育。從國家的角度來講,“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孟子·盡心上》),對百姓實行教化就是教人知尊卑,尊禮儀,是得民心、穩統治的關鍵。孟子的“易子而教”并不是指父親完全不承擔子女的教育義務,只是為了避免父子情感受到傷害,由他人教育,而父親平時的言行其實也是一種教育。對于孟子來說,人倫的教化是最重要的教育內容,因而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明人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而“親親,仁也;敬長,義也;無他,達之天下也”(《孟子·盡心上》)。親親之愛是人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情感,只有愛自己的親人,并由之擴充出去,才能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也才能達到國家安定的目的。故而,孟子提出“易子而教”,何嘗不是他重視人倫教育的一種“不教而教”?
其次,親情之愛是父母教育孩子的前提。孟子認為,“易子而教”是維護父子親情、避免“責善則離”后果的一種教育選擇。“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孟子·盡心上》)親親之愛是人生而就有的,也是人最基本的情感。在論述五種社會人倫關系時,孟子將“父子有親”排在首位,并認為父子相處的原則應為親情之愛,可見其對父子人倫的重視。但父子在教育過程中,往往對彼此有著較高的期許,一旦未契合自己的要求,就會忿怒,相互傷害,致使父子相離。所以孟子說“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孟子·離婁下》),認為父子“責善”是最傷感情的事情。正是基于對父子親情的保護,孟子對古代流傳下來的“易子而教”的教育方式持肯定態度,并通過對其深層原因的闡釋,表達其對“父子有親”這一基本人倫原則的維護。這也是當下父母在教育孩子時所需要遵循的原則。
清·康濤《孟母斷機教子圖(局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再次,教育子女要掌握一定的方式方法。孟子是非常重視教育的,同時他也認為在教育的過程中應該注意教育的方式方法,在維護好親子關系的前提下達到教育子女的目的。當代的家庭教育更應如此。父母首先要將孩子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來看待,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不能搞“一言堂”,把自己作為權威的化身。在教育子女的過程中,父母要把握一定的“度”,遵循一定的原則,既不能對子女過分溺愛而忽略教育,也不能給予孩子過高的期望以致其背負過大壓力,更不能毆打、辱罵孩子。在維護親子關系的前提下,給予孩子更多的耐心與指導。同時,父母身為孩子的第一啟蒙老師,要注意端正自身的言行,給孩子樹立榜樣,達到“不教之教”的教育效果。此外,每個孩子都有各自的性格特點,也都有自己的長處與優點,如同一朵朵花兒,各有其花期與特色,身為父母應熟知自己的孩子,施以恰當的教育方式,靜待花開。
作者:車成蘭,外國哲學專業碩士,孟子研究院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儒家文化、中西哲學比較研究等。發表學術論文數篇,主持、參與省市級課題項目近十項,出版《知言養氣——影響一生的孟子箴言》《走近黃河》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