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溫海明:人天之意——《周易》的意本論哲學
摘要:《周易》哲學可以通過以人意合于天意的“人天之意”這一哲學中心思想來建構,每卦每爻的組合和推移都可以理解為向人們昭示天道的運行狀態和如何以人意合乎天意。《周易》人天之意的宗教感通過圣人代天立極,人可以提升自己的意識而達致通神通天的境...
-
劉曉:元明時期孟母教子故事的傳承與弘揚
摘要:出現于西漢的孟母教子系列故事,到元明時期越發被人們所認可與推崇:中央統治者對孟母持尊崇態度、對孟母進行冊封,這為地方各級政府尊崇孟母、弘揚孟母教子故事提供了有力支持;當時社會知識階層撰寫的大量文章中,也對孟母教子故事進行了闡述和贊揚;而在學校...
-
許春華:先秦儒學引詩敘事的思想價值
在先秦儒學傳世文獻與出土文獻中,存在著大量的引詩敘事。按照先秦儒學的演變順序,它們存在著一種遞進上升的趨勢,其中《論語》引詩5條,簡帛文獻《五行》引詩6條、《緇衣》引詩23條,至《孟子》引詩37條,《荀子》引詩多達83條。從形式上看,這些引詩敘事并非獨立...
-
陳曉霞:該不該設“中華母親節”?
母愛是中外通用語言,世界上許多國家都設有“母親節”?,F代的母親節起源于美國,是每年5月的第二個星期日。古往今來,中國人一直崇尚孝文化,在傳統文化復興的當下,格外渴望擁有能代表自己民族文化特質的母親節。早在2006年,全國政協委員、著名人文學者李...
-
王杰:中國人應該過自己的母親節
我們一說起母親節,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時下流行的“母親節”(Mother\'s Day),也就是陽歷5月的第2個星期日。這個“母親節”是40多年前國人引進的美國母親節,在各路商家的營銷下儼然成為國人普遍認可的“母親節”,美國的母親節真...
-
丁為祥:《大學》及其“大學之道”之所從來——《大學》精讀導言之一
《大學》作為儒家的一部重要經典——《禮記》中的第四十二篇,同時也是朱子所選編的《四書集注》中的第一篇,因而,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大學》又是對中國人精神世界影響最大的一部儒家經典。不過,自《大學》問世以來,人們至今仍然搞不清其具體的作者...
-
中國哲學的“原創性敘事”如何可能
摘要:隨著人們對中國哲學常規性敘事不滿足感的增強,要求改寫中國哲學的愿望也變得更加強烈,并開始嘗試超越之道。文章從不同的角度和側面,反思和檢討了中國哲學常規性敘事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走向中國哲學“原創性敘事”的途徑和方式,認為建立多元的哲學觀...
-
李振綱:孟子王道治理理念及其時代意義
摘要:治理思想屬于政治哲學范疇。中國古代治理思想就其理論源頭來說,原本是先秦儒、道、墨、法四家七子(老、孔、墨、孟、莊、荀、韓)思想的題中要義。在諸子治理思想中,孟子尊王抑霸、仁政惠民、民貴君輕、以民為本的王道主義尤為突出,千百年來,它一直是歷代...
-
秦超:孟母在民國時期的推崇
儒家文化源遠流長,在中華傳統文化中始終占有主流地位,其思想精華業已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標識和靈魂。人們從儒家文化精神家園中,能夠獲得認同感和歸屬感。同時,具有強烈認同感的中華兒女也促進了儒家文化的發展,彰顯了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事實證...
-
茍東鋒:名與物——論儒學如何安頓“知性”
摘要:傳統儒學若要在現代社會開出新的境地,就必須對儒學能否容納科學的問題予以積極回應。目前為止,對此問題思考得最為深刻的依然是牟宗三。牟氏提出“坎陷論”,將科學與儒學的關系理解為如何在儒學的架構中為“知性”安排一個恰當位置的問...
-
孔德立:綿延與轉化 錢穆的中國文化觀及世界意義
中國文化作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具有人類文化演變的普遍性,又具有自身的獨特性。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在縱向的歷史發展中,表現為綿延不絕、從未中斷的特征;在橫向的社會生活中,表現為入世情懷與寬厚包容的精神。當前,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新的百年未有之大變...
-
張濤:劉沅易道會通思想研究
劉沅是清代巴蜀地區的重要學者,其學說體大思精,被譽為“川西夫子”。其代表作《十三經恒解》通過對《周易》等古代經典的注釋,建構起一個以易學為核心、以儒學為本宗、融通儒釋道的博大恢弘的學術思想體系。關于易學思想與道教之間的互動關聯,即易道會通,...
-
楊澤波:“隱默說”:“無善無惡心之體”新解讀
摘要:對于陽明四句教中“無善無惡心之體”一句,除一些人持質疑態度外,主要有“無滯說”和“至善說”兩種解讀方式。這兩種方式都有所得,也都有不足。儒家生生倫理學將良知界定為建基于生長傾向之上的倫理心境,為解讀提供了一種新的可...
-
陳峴:天人貫通——《周易》《春秋》交互詮釋中的經義整合
摘要 :《周易》以“天—地—人”三才結構,構建了“天命”與“人事”的溝通渠道,完成了宇宙論層面天人關系的理論設計。董仲舒憑借基于《春秋》學的“天人三策”,賦予“天”以明確的超...
-
趙金剛:從“文化心理”與“文化自覺”看儒家倫理的當代建構問題
摘要:當代經濟社會生活的巨大變化,改變了中國人對世界的看法,同時為儒家倫理的實現帶來了巨大挑戰。李澤厚以“文化心理”的“情-理”結構解釋儒家倫理與中國人的關系,但這一結構在當下卻面臨著超越知識分子規劃的巨大解構。費孝通先生提出的...
-
陳來:在儒家人文思想暨第三屆國際青年儒學論壇上的總結
我們這次會議叫儒家人文思想暨第三屆國際青年儒學論壇,其實我們的會議主題是杜維明先生提出來的“精神人文主義”思想。因此我的總結就不全面展開了,雖然有很多先生對孟子研究、儒學研究作了很好的探討,有的是案例的研究,有的是方法的指導,這些我就不...
-
黃玉順:論儒家“功夫哲學”與西方“實踐哲學”
【作者按】本文是作者2023年2月11日參加復旦大學哲學學院、上海儒學院、上海市儒學研究會主辦的“從功夫論到功夫哲學”暨《儒家功夫哲學論》國際學術研討會的發言;原載《孔學堂》2023年第1期,第85?89頁?! 咎嵋俊肮Ψ蛘軐W”涉及三個方...
-
唐君毅:孟子言君子之所樂、所欲、與所性
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廣土眾民,君子欲之,所樂不存焉。中天下而立,定四海之民,君子樂之,所性不存焉。君子所性,雖大行不加焉,窮居不損焉,分...
-
黃玉順:《漢志》——帝制儒學的一個典型文本
【提要】《漢書·藝文志》絕不只是一篇目錄學著述,而是一部典型的儒家思想文本,對于秦漢以來的帝制儒學的形成發揮了極為重要的影響。這是因為:當時正處在帝制儒學的形成過程之中,而《漢志》的儒學正是典型的帝制儒學。作為皇家的一項重大思想文化工程,《...
-
王杰:從“財富之道”悟“為官之德”——評《財富之道儒家說》
所謂“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在某些人眼中,做官便是通往金山銀山的康莊大道。恰如社會學家費孝通在《鄉土中國》中所說:“權力之所以引誘人,最主要的應當是經濟利益。”受畸形財富觀念影響的貪官污吏,將個人的“升官”與“...
-
劉國民:孔孟之仁義價值的內在性
摘要:在嚴格的學術意義上,內在性與超越性并不相容,“內在超越性”的說法是講不通的??酌现柿x價值具有內在性。第一,仁義價值之源——天道,居于虛位,其超越性受到嚴重貶損。第二,仁義內在于自然人性中,個體以自然人性(仁義之端與食色之欲...
-
董麗:晚唐儒士林慎思的人才觀
“人人都說伸蒙好,可惜吾家不姓林。”理學宗師朱熹曾對林慎思發出這樣的慨嘆。林慎思(844—881),長樂崇賢鄉欽平里鴻山(今福州長樂區潭頭鎮大宏村)人。唐懿宗咸通九年(868)進士,先后授官秘書省校書郎、興平縣尉、水部郎中,為官期間勤政惠民...
-
郭齊勇 陳喬見:孔孟儒家的公私觀與公共事務倫理
一、公私概念的分梳關于先秦儒家的公私觀,有人認為儒家提倡“大公無私”,一味“以公滅私”;有人又斷定孔孟儒家支持“貪贓枉法”,是“典型的腐敗”;有人認為儒家泯滅了“私”;有人又認為儒家不要“公&a...
-
陳曉霞:儒商鼻祖子貢
追溯“儒商”淵源,應是兩千多年前的孔門高足——端木子貢,子貢政商結合,修齊治平,成為后人稱頌的儒商鼻祖。“儒商”,是一個高雅動聽、令人贊羨的稱謂,只有以儒學為根基、以誠信為準則、奉行“富而好行其德”的成功商人才...
-
王杰:漢代的“四科取士”和“光祿四行”說
漢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大一統”時代,在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對外交往等方面都取得了相當的成就,在選拔和舉薦官員上,也很有特色,實行“四科取士”和“光祿四行”。“四科取士”是指漢代選拔官吏的四種科目。據《后漢書...
-
齊魯文化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貢獻及時代價值
摘要:文化價值觀上的認同感和皈依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根基。齊魯文化發端于商周,形成于先秦,鼎盛于秦漢,綿延于歷朝而不絕,其發展史就是中華文化發展歷史的縮影。齊魯文化所蘊含的大一統觀念、忠誠擔當、和而不同、厚德載物、兼愛互惠、勤勞睿智、剛健...
-
趙法生:從性情論到性善論——論孟子性善論的歷史形成
摘 要:在先秦儒家思想史上,孟子的性善論作為告子以生論性的對立面而出現,這使得人們易于強調其創新而忽略其歷史繼承性。郭店楚簡的出土,打開了先秦儒家人性論的歷史維度,使我們認識到在先秦儒家人性論譜系中,除了以生論性和以心論性之外,還有一種重要的人性論即以...
-
“道”“理”變奏:從二程看中國傳統哲學范式轉換
是否講理、合理、順理(成章),是日常生活中評價一人、一物、一事的重要指標,若說某人不講理、某物不合理、某事不順理(成章),那真是極糟糕、極致命的批評。也許是在這個意義上,錢穆說中國文化是特別尊重道理的文化,中國歷史是向往于道理而前進的歷史,中國社會是...
-
黃玉順:“精神人文主義”平議
【提要】杜維明先生近年來提出了“精神人文主義”的構想。這里的“精神”或“精神性”,并非簡單地相對于“物質”或“物質性”。據其論述,與“精神人文主義”相對的,是這樣兩種既有的人...
-
唐君毅:孟子言道與孔墨之不同,及孟子之人禽之辨
吾人前論孔子之言仁,本在言為仁由己。仁者之修己、以安人、安百姓,而己之生命與他人生命相感通,乃一“次第由內以及于外,而未嘗離其一己之仁之流行”之一歷程。吾人前論墨子以義說仁,其言義或仁義,則重在其表現為對他人之實際上的愛利,而見于事功,以建...
-
曾振宇:“慎終追遠”及其現代價值
編者按:“慎終追遠”是中華傳統美德。曾子曰:“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慎重舉行逝者的喪禮,按時舉行祭禮追思祖先,社會風俗道德一定可以歸于淳樸厚道。當代慎終追遠傳統面臨何種困境,我們該如何理解和踐行這一傳統,...
-
楊海文:戴震對孟子性善論的重構
摘要:戴震對氣、欲、才三個關鍵詞進行梳理之后,試圖重構孟子的性善論。它分為兩個階段:先是準備階段,東原以孟子為集中意識,指出程朱論氣、欲、才違背了《孟子》文本,從而對當時奉為國家意識形態的程朱心性論進行了批判;后是建立階段,東原以孟子為支援意識,完成...
-
顏炳罡:軸心文明與齊魯文化的多重意蘊
齊魯文化原初的意思是指齊國文化與魯國文化。由于齊魯兩國作為近鄰,又是聯姻的關系,政治、經濟、文化尤其是思想交流非常密切,進入到戰國后期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基本成為一個整體文化系統,后人將這個整體文化系統稱為齊魯文化。齊魯文化既是齊國文化加魯國...
-
王正:論思孟學派的“天人之辨”
摘要:孔子的天人關系中雖然還有一定神秘色彩,但是人文德性的認識乃是其中主流。子思學派在孔子的基礎上對天人關系進行了深入思考,尤其通過“天命之謂性”等觀念實現了天道性命的貫通。但子思學派在心性和工夫的論述方面比較粗糙,無法將天人的貫通完美實現...
-
天吏:孟子的超越觀念及其政治關切——孟子思想的系統還原
摘要:孟子的超越觀念并非“內在超越”,而是繼承了孔子“外在超越”的神圣之“天”。這根源于孟子的問題意識,即對人民水深火熱處境的關懷所引出的對政治權力的批判,由此導出“規訓權力”的根本宗旨。而這在邏輯上必須滿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