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周海春, 蔣文匯:孟子舜孝敘事中的親情、正義和超越三原則
摘要:清黃小坪《百孝圖記》中的舜孝思想雖然引用了孟子的“大孝”說,但二者是有差異的。不同于貫穿《百孝圖記》中感應和感動的觀念,《孟子》關于舜孝的敘事所包含的哲學問題比較豐富,涉及親情、正義和超越三原則的考量。孟子肯定了親情原則的價值并對此有...
-
趙金剛:杞柳與駢拇——人性的真與善
摘要:在《孟子·告子上·性猶杞柳也章》中,孟子反對將人性視為材料、將仁義視為后天制作的成品的觀點,孟子認為此種說法會導致“禍仁義”。在思想史上,這其實就是以《莊子·駢拇》為代表的人性論表達,即強調人性的真,以真來反對后天制...
-
楊海文 石明:重返“孟子第一義”的致思場域——《孟子·滕文公上·道性善章》考釋
摘要:以“道性善”為“孟子第一義”,以“稱堯、舜”為“第二節功夫”,這是人們對《孟子·滕文公上·道性善章》的一般看法。作為考釋價值顯著的大章,《道性善章》既涉及文史考證問題,又涉及哲學詮釋問題,需要...
-
舒大剛 汪璐:巴蜀《易》學價值重估
《周易》居六經之首,而易學有“在蜀”之稱。巴蜀《易》學歷史悠久,成果豐富,據不完全統計,歷代巴蜀學人撰有《易》學著作370余種,現存者尚有160余部之多,構成中國《易》學史的一大奇觀。其中,揚雄《太玄》、衛元嵩《元包》、李鼎祚《周易集解》、陳摶《...
-
隋云鵬:“忠恕”是一種什么樣的境界?
“忠恕”一詞出于《論語·里仁》?!墩撜Z·里仁》記載,孔子對曾參說:“參乎!吾道一以貫之”,而曾參只說:“唯”,并沒有正面回答或闡釋孔子之道一以貫之在何處。當孔子走后,門人問起曾參時,曾參才說:“夫子之道...
-
劉 雨,柴文華:略論張岱年先生對“氣學”的梳理和轉化
按語:柴文華教授是當代著名中國哲學史家。他指導學生寫作的該篇論文,比較翔實地論述張岱年先生對于中國古代氣學的研究成果,包括中國古代唯物論的形態、氣學的演化進程和主要形態、氣學的現代轉化等問題。張岱年先生在中國哲學史上的一個重大創新,是在“理學...
-
段重陽:儒學哲學化的歷史階段及其限度
摘要:近代以來,哲學化成為了儒學重新塑造自身的核心環節。這一過程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關鍵概念的改寫,比如氣論向自然科學的轉化和心性論的倫理學化,主要表現在康有為和嚴復那里。其次是依據某種唯一的普遍哲學對儒學史進行書寫以及建立儒家哲學,比如分別依據...
-
孔德立:錢穆的中國文化觀
中國文化作為世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既具有人類文化演變的普遍性,又具有自身的獨特性。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在縱向的歷史發展中,表現為綿延不絕、從未中斷的特征;在橫向的社會生活中,表現為入世情懷與寬厚包容的精神。當前,人類社會正處在一個新的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
-
陳玉棟:《論語·鄉黨》“色斯舉矣”章解析
摘要:學界對《論語·鄉黨》“色斯舉矣”章理解歷來存在較大分歧,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關鍵字解讀,二是對章節所表達的意蘊,三是本章與整體之間的聯系。本文運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觀點和方法,以問題為導向,從對文中關鍵字的分析入手,科學...
-
“黑”“白”之間:中國哲學的底色
黑色與白色是至簡至純、相反相成的兩種顏色,黑夜與白天的交替,很容易讓人類感受到這一點。對于人類來說,黑夜與白天的交替是最為常見的自然現象之一,無論是仰望天空還是星空都會引發他們的無限思索,而這一無限思索是哲學的重要源泉。黑色與白色不僅至簡至純,而...
-
韓星:儒家思想與現代社會視域下的個體
我們正在建設中國式現代化,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從中華傳統文化來說,必然要研究中華傳統文化的現代化,而儒學是傳統文化的主體,也必然要研究儒學的現代化問題?! ∫弧⑷寮沂且环N集體主義嗎? 學界和社會上流行的看法是,現代社會要建基...
-
國承彥:深學細悟篤行習近平文化思想 在全力開創新時代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中貢獻儒學中心力量
11月2日至3日,全省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濟南召開。尼山世界儒學中心(中國孔子基金會秘書處)黨委書記、副主任國承彥參加會議,并在分組討論時作發言。發言全文如下: 前不久,全國宣傳思想文化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最重要的成果就是首次提出和系統闡述了...
-
梁濤:實行仁政,就可以天下無敵
一 孟子離開滕國后,“后車數十乘,從者數百人”(《孟子·滕文公下》),帶著弟子浩浩蕩蕩前往魏國。由于在滕國推行仁政,又被滕文公拜為導師,此時的孟子已非當年可比,連弟子都懷疑如此排場是否有點過分。孟子卻不這樣認為,要想推行仁政、王道,...
-
丁為祥:今古本《大學》之不同時代與不同的關懷側重——《大學》精讀導言之四
宋明理學關于《大學》今古本的分歧,雖然集中表現在朱子學與陽明學之間,但其之所以形成分歧,又是由《大學》形成之不同時代與研究者之不同的關注側重所決定的。因而,要弄清這一分歧的原委,也就必須從主張今本《大學》與主張古本《大學》之一種可以共同認可的基本...
-
翟奎鳳:先秦兩漢“持滿”思想與修身為政之道
摘要:“持滿”或“持盈”是先秦諸子普遍關注的人生修養問題。戰國、秦漢的多種文獻均載有孔子由觀周廟(或魯廟)欹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而興嘆“惡有滿而不覆者哉”,進而闡發出謙卑恭謹、自損而益的人生持滿之道。西...
-
楊澤波:仁性是否透徹與智性是否必需——儒家生生倫理學對鵝湖之會爭議焦點的分析
摘要:鵝湖之會是儒學發展史上的重大事件。在爭論中,象山主張“悟得本心”,其學理基礎在仁性,朱子重視“讀書講論”,其學理基礎在智性。雙方所論各有根基,但也各有所失:朱子之失在于不了解仁性的思維方式是直覺,也無力真正講清學習認知在成德...
-
曾振宇:從“仁者安仁”到“仁以為己任”:儒家仁學從孔子到曾子的演進
摘 要:孔子之“仁”具有不可言說性。在人類用語言建構的意義世界中,“目之”與“默識”蘊含直覺體悟和信仰的成分。知性認識無法達到對本體的觀念性把握,直覺體悟和信仰是接近本體的有效路徑。仁內在于人性,具有先在性,仁是人之所以...
-
丁四新:孟子哲學是對子思子哲學的深化與發展——兼論子思子哲學及“慎獨”與孔子的關系
摘 要:子思子哲學是先秦儒家哲學的重要階段。竹書《五行》以成德為主題,并在德之行的基礎上子思子區分了“五行和”與“四行和”的兩種道德境界,指明“為一”“慎獨”是君子“為德”“為善&rdq...
-
陳先達:哲學與答案
據說哲學是沒有答案的,只有問題,尤其是沒有唯一的答案。因此,哲學是永遠的提問;有答案的是科學,無答案的是哲學。這種說法正確與否?如果此說成立,哲學就無是非對錯,可以信口胡言。這樣的哲學還有什么意義? 以著名的王陽明南鎮觀花為例。如果我們問,你不...
-
任文利:如何理解《中庸》的“君子素其位而行”
“君子素其位而行”,出自儒家經典《中庸》,向來為人所習誦。然而,關于此句的理解,學者多將其與“君子思不出其位”相聯系而加以解釋。誠然,二者之間有一定關聯,但言說的側重點并不相同?;焱詣t容易錯過《中庸》此語的核心內涵,筆者嘗試論...
-
趙金剛:惻隱與親親——仁孝何以一本?
摘要: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而孝則是“為仁之本”。但從經典詮釋的角度,卻會發現“仁”與“孝”之間的張力:仁更具備普遍性內涵,孝則更強調血緣性。但如果從生生和萬物一體的角度入手,重新審視仁孝關系,就會發現,仁孝之間并不截...
-
余一泓:論馬一浮儒學思想之形成
摘要:基于報章文字、書信和未刊作品,此文分成三個部分,對現代儒者馬一浮(1883-1967)學思的形成做了思想史重構。在20世紀初的十余年中,馬氏熱心批評時政、討論良政之理,但強烈的道德意識又使得他決意遠離惡濁的現實政治。隨后的二十年中,馬氏致力研究了作為出世...
-
蔡祥元:中西哲學的始點與道路之辨——從丁耘和吳飛的論爭說起
摘要:丁耘和吳飛從生育與制作現象的區別入手,對中西哲理的思想關系展開了討論。他們的論爭涉及中西哲學的始點與道路兩個方面。吳飛對始點的差異把握更為準確,丁耘則對道路的差別感受更深。但無論始點還是道路,雙方的論述都有不少不盡意之處,尤其沒有把兩者結合起來...
-
李素英:仁者何以不憂
在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人格——君子人格的構成中,仁是一個根本因素,在“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的君子之道中,仁具有優先地位。那么,仁者為何能夠達至“不憂”的心理狀態呢? 內省不疚 孔子說:君子不憂不懼。司馬牛不解...
-
吳耀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的“文脈”
文脈,原義指文章的脈絡,引申為文化的根脈和血脈,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化基因、精神命脈的集中體現。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脈的重要論述,對我們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繼續推動文化繁榮、建設文化強國、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這一新的文化使命,堅定歷史自信、文化自信有著...
-
鈕則圳:孟子性善論的漢代回響
摘 要:兩漢諸子對孟子性善論多有討論與闡發。韓嬰汲取了孟子以仁義禮智為人之本性的思想,又主張通過圣王教化實現后天發展,體現出在荀學影響下對孟子性善論的擇取。董仲舒認為孟子性善論只限于區分人禽,描述的是善的底限,而他追求圣王通過教化所期許的秩序之善,...
-
儒家經典的人本性與歷史性特質
??就經典的根本性質而言,世界各大文明的原初典籍一般都是宗教的圣典,因而具有信仰的唯一性,其解經活動也大多是和宗教性的事務聯系在一起的,所以解經學即是其教法學或者經院哲學。而儒家經典并非神創,這和宗教圣典的起源大不相同,所以圍繞著“六經&...
-
楊國榮:經學的歷史形態與現代走向
一 如何理解經學?這是一個依然需要思考的問題。歷史地看,經學的建制化形態形成于漢武帝獨尊儒術之后,其更早形態則是以《詩》《書》《禮》《易》《春秋》等作為“文本”的經典之學。在漢以前,這些文本已存在,但并未取得建制化經學的形態。從背景看...
-
《論語》中“色”應理解為“形色”
“色”是《論語》的一個重要論題,出現次數達21次。從《學而》篇的“賢賢易色”,到《子罕》和《衛靈公》篇重復出現的“好德如好色”,再到《季氏》篇的“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歷代不少注家...
-
陳波:哲學——知識還是智慧?
摘要:“哲學:知識還是智慧?”這種提問方式似乎隱含的是一種不兼容的選擇。實際上,哲學可以把知識和智慧這兩者兼而得之,且必須兼而得之。哲學歷來被視作“愛智慧”之學,它當然追求智慧。智慧包含四個要素:良善的動機、廣博的知識、審慎的判斷...
-
陳來:宋代理學概說
摘要:宋代理學不應被視為中國封建社會后期沒落的意識形態或中國封建社會走下坡路的觀念體現,而是擺脫了中世紀精神的、亞近代的文藝復興和文化表現。它是配合了社會變遷的亞近代化而產生的整個文化轉向的一部分,應在“亞近代化”范疇下得到積極的肯定與理解...
-
安樂哲 董耀民:重思關系構成的“成人”的主體性
摘 要 :在古希臘本體論思維中,鑒于每個人的自足性已然得到其形式因和目的因(eidos and telos)的保障,那么對其作為“人”(human “being”)的自我認同來說,他們彼此之間的關系則僅僅是第二序的、偶然的、伴生的。這種范疇思維意味著,你要么...
-
郭萍:儒法邦交思想及其時代性省察 —— 基于春秋齊魯會盟的分析
摘要:儒法思想對于傳統中國內政外交的主導性影響,早在春秋諸侯的會盟邦交中就有突出的體現。會盟邦交以盟誓于神為保障,而疏于確立制度機制,因而“屢盟”不鮮。這正與儒法主導的傳統邦交策略直接相關。通過齊魯會盟的實例可知,奉行儒家思想的魯國以施恩為...
-
王齊洲:“君子儒”的性格特質與為學進路
儒的起源甚早,前賢認識各有不同。而創立儒學,培養儒生,進而影響中國思想文化和教育發展方向,則肇始于偉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大家的意見是一致的??鬃铀饺宿k學,招生授徒,要求學生儒服委質,服膺儒教,“女為君子儒,無為小人儒”(《論語·雍也...
-
劉 奎 陳曉霞:孟子“三辯”的義理結構及人文意蘊———基于“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實考察
摘要:“人禽之辯”“義利之辯”“王霸之辯”構成孟子共同體思想中的三重辯證關系?;?ldquo;人類命運共同體”視域的現實考察,其理論價值在于:“人禽之辯”構筑了人性根基,“義利之辯”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