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ddress id="tpljj"></address>

<address id="tpljj"><nobr id="tpljj"><meter id="tpljj"></meter></nobr></address>
<address id="tpljj"></address><form id="tpljj"></form><address id="tpljj"><nobr id="tpljj"><th id="tpljj"></th></nobr></address>

        <address id="tpljj"></address>

            <address id="tpljj"></address>

                  孟子研究院 今天是
                  曾振宇等:《觀念儒學》
                  • 來源:
                  • 作者:
                  • 2025年08月04日
                  • 審核:
                  • 瀏覽(436)
                  • 收藏
                  瀏覽字號:

                  微信圖片_20250804160117.png

                  曾振宇 等

                  商務印書館 2025-6

                  頁數: 853

                  定價: 288.00元

                  內容簡介

                  “觀念儒學”就是以觀念史為方法論,從中國古典儒學中的核心觀念或標識性概念出發,將哲學的哲理論證與史學的脈絡梳理融為一爐,在“哲思”與“歷史”的辯證綜合中把握儒學的真精神,并通過創造性詮釋展現古典儒學的義理向度與當代價值。

                  “觀念儒學”屬于廣義的觀念史研究,完全可以容納包括范疇、概念在內的思想的基本單位,其論域乃偏于哲學思想。哲學思想沉淀于基本觀念,哲學的歷史基本上是從提出一個具體觀念開始的,亦即是說,哲學就是在不斷地提出或“制作”各種觀念,并且把最初的觀念當成思維的某種原則或前提,其他的觀念都是在此基礎上產生的,觀念與觀念之間的聯結構成哲學化的思想體系。但觀念并非僅是一種純粹的固定化的思想“產品”,而是歷史經驗的結晶,是某種時代精神與歷史意識的體現,更是推動社會進步與創造人類文明的重要力量。正如英國過程哲學開創者懷特海所言:“我思,故我在生活。這就是為什么哲學觀念的集合不僅僅是一門專門化的研究,它塑造著我們的文明類型。”每一種類型的地方性文化或文明都由其特定的觀念孕育而成,只有通過對經典文獻中基本觀念的文本分析與哲理重構,才能彰顯特定觀念的意蘊、特質與價值,挖掘其在形塑國人的文化心理結構、文明類型上的社會文化史、文明史意義。例如,我們日常生活中所謂“禮樂文明”“禮俗社會”“禮儀之邦”等用語背后的文化淵源,都可以在“禮”的觀念史研究中得以呈現,這是以觀念史為方法論從事儒學研究的現實意義和時代價值。

                  本書從觀念史角度入手,對中國古典儒學中的仁、義、禮、智、信、誠、忠、孝、友、和、樂、恥、恕、心、性、格物、致知等觀念,進行了系統的歷史梳理和深度的哲學分析,挖掘古典儒學蘊藏的現代性因素,這些探討方向是出于作者自覺的方法抉擇與理論定位,彰顯了儒學之所以為儒學的本質特性,這是探索儒家思想現代自我轉化路徑的有益嘗試,也是有待于我們繼續開拓的思想事業。

                  作者簡介

                  曾振宇,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曾子研究院院長、山東大學曾子研究所所長。山東省儒學研究領域“泰山學者”。山東省第九、十、十一屆政協委員,山東省社會科學名家。美國康涅狄格大學、日本大東文化大學訪問學者,中國臺灣云林科技大學客座教授。國際儒學聯合會理事、國際儒聯宣傳出版委員會委員。中華孔子學會理事、中國先秦史學會理事、中國哲學史曾子研究會會長、中華孔子學會董仲舒研究會副會長、中國墨子學會常務理事等。

                  目錄

                  第一章 仁

                  第一節 孔子:仁者安仁

                  第二節 孟子:仁義禮智根于心

                  第三節 程伊川:仁善何以可能

                  第四節 朱子:仁、義、禮、智便是天理之件數

                  第二章 

                  第一節 “義”觀念探源:宜祭與威儀

                  第二節 孔子:君子義以為質

                  第三節 孟子:心性與大丈夫人格

                  第四節 董仲舒:以義正我

                  第五節 程朱理學:義者,天理之所宜

                  第六節 致良知與合義利

                  第三章 

                  第一節 禮的總說

                  第二節 孔子:為國以禮

                  第三節 孟子:有禮者敬人

                  第四節 荀子:禮者,人道之極也

                  第五節 《管子》:倉廩實則知禮節

                  第六節 二程、朱熹論禮

                  第四章智

                  第一節 “智”觀念的詞源學考察

                  第二節 《論語》的“智”觀念及其思想史意義

                  第三節 “四端”“四德”與“良知”:《孟子》的智德思想

                  第四節 《春秋》明其智:董仲舒的適權明智思想發微

                  第五節 “智藏仁義禮”:朱熹的智藏觀

                  第五章 信

                  第一節 “信”觀念的起源

                  第二節 “信”觀念的發展與成熟

                  第三節 程朱理學對“信”觀念的創造性發展

                  第六章 誠

                  第一節 “誠”的內涵

                  第二節 孔子忠信思想對儒家“誠”觀念建構的啟示

                  第三節 誠通天人:思孟學派對“誠”觀念的哲學創構——以《中庸》《孟子》為中心的討論第四節 “誠者,圣人之本”:周敦頤“誠”觀念的典范意義

                  第五節 “真實無妄”:程朱理學之“誠”觀念

                  第七章 忠

                  第一節 “忠”觀念的源頭

                  第二節 忠君之事到忠惟事君的演化

                  第三節 “忠為忠君”的形成軌跡

                  第四節 “忠”漸成主流政治思想的大漢

                  第五節 “忠”思想迤邐演化的進路

                  第八章 孝

                  第一節 先秦兩漢儒家經典中的“孝”思想

                  第二節 以理論孝——朱熹孝論研究

                  第三節 孝是良知的發用流行——王陽明孝論研究

                  第九章 友

                  第一節 “友”觀念的起源

                  第二節 “友”的內涵及其發展

                  第三節 “以友輔仁”:《論語》的“友”觀念

                  第四節 “友,君臣之道”:《郭店楚簡》與孟子友朋觀互證

                  第五節 程顥、程頤的“友”觀念

                  第十章 和

                  第一節 “和”觀念的源起

                  第二節 先秦儒家的“和”思想

                  第三節 宋明理學的天命心性中和觀

                  第十一章 樂

                  第一節 樂的緣起與演變

                  第二節 孔孟儒家的德性之樂

                  第三節 宋明理學家的“自得”之樂

                  第四節 近代新學家的心魂之樂

                  第五節 老莊道家的自然之樂及玄學家尋求心靈“樂土”

                  第十二章 恥

                  第一節 儒家“恥”觀念的基本內涵及其哲理構成

                  第二節 知恥倫理:《論語》人文精神中的恥感意識

                  第三節 “羞惡之心,義之端也”:孟子羞恥觀的形上思辨性格

                  第四節 “義辱”與“勢辱”:荀子恥辱觀的兩種面向

                  第五節 朱熹“心統性情”義理間架下的羞惡之心

                  第六節 陸九淵論“知所貴”與“知所恥”

                  第十三章 恕

                  第一節 “三省其身,成人之美”:曾子的“忠恕”思想

                  第二節 “推己及物,以養人也”:二程對“恕”思想的新開拓

                  第三節 “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朱子對“恕”思想的體系化論述

                  第四節 知識與倫理:二十世紀前半期“恕”思想新解

                  第十四章 心

                  第一節 陸賈“調心以向道”

                  第二節 賈誼“求道以心”

                  第三節 董仲舒對“心”的深察

                  第四節 揚雄“潛心于圣”

                  第五節 王充論心

                  第十五章 性

                  第一節 性的起源

                  第二節 先秦儒家的人性論

                  第三節 漢代儒家的人性論

                  第四節 宋明理學家的人性論

                  第十六章 格物致知

                  第一節 “格物致知”研究背景

                  第二節 “格物致知”古義與新義的開啟

                  第三節 宋代“格物致知”的哲學建構

                  第四節 陽明心學格物致知以合內外的追求

                  第五節 格物工夫的批判反思后 記

                  來源:教化儒學公眾號

                  免费一区二区无码东京热_亚洲乱亚洲乱少妇无码_五月亭亭六月丁香_爱搞搞视频

                  <address id="tpljj"></address>

                  <address id="tpljj"><nobr id="tpljj"><meter id="tpljj"></meter></nobr></address>
                  <address id="tpljj"></address><form id="tpljj"></form><address id="tpljj"><nobr id="tpljj"><th id="tpljj"></th></nobr></address>

                        <address id="tpljj"></address>

                            <address id="tpljj"></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