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孔子開創的儒家學派是以君子引領社會風尚的道德文化共同體。春秋霸政時代的貴族君子,具有詩書禮樂的文化教養與責任擔當精神。霸政之后,貴族君子逐漸不守秩序,喪失教養,導致“禮壞樂崩”??鬃影l現,賴以支撐社會穩定的禮樂秩序首先需要君子的引領。貴族的倒掉是由于他們放棄了執守政治與社會的擔當,其內在原因是對自我修身的放棄。孔子修《春秋》,重整社會秩序;以貴族的文化教養與擔當精神教化弟子,塑造了傳統貴族倒掉之后的第一個民間君子團體儒家學派?!墩撜Z》中的君子具有為政者與道德文化典范的雙重意義。儒家的君子之學是以修身成就自我德行,以安人引領社會風尚,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關鍵詞:儒家;君子;孔子;修身;安人
孔子之于中國的意義,不僅鋪墊了中國文化的底色,而且已然成為每一個時代思想文化建設繞不開的主詞。孔子寄予了君子修己安人的內涵,并引領為一種新的人格境界,奠定了儒家君子之學的特質??鬃拥木又畬W源自春秋時期霸政時代貴族文化,并以新君子作為重整社會秩序的中堅力量。任何一個時代,都需要作為社會精英的君子引領社會風尚、擔當社會責任。在近年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歷程中,“君子”的價值被重新發現,并逐漸成為當代學者的文化自覺。1本文就儒家君子之學對春秋貴族文化的傳承,孔子面對禮壞樂崩的時局,以培養新的君子作為拯救社會的努力等問題試做梳理,以凸顯儒家君子之學的責任特質,并通過君子之學進一步發現儒家與春秋思想史的關系。
一、貴族的君子
現代語境中的“君子”,一般的意涵是指為人正派、有道德涵養的人。但是,在先秦時期,特別是貴族體制尚未解體的春秋時期,“君子”多指居于執政地位的統治者?!蹲髠?middot;桓公二年》“君子以督為有無君之心”,孔穎達疏“君子者,言其可以居上位,子下民,有德之美稱也”。[1]1740《左傳·襄公九年》“君子勞心,小人勞力,先王之制也”。[1]1943《左傳·襄公十三年》“君子尚能而讓其下,小人農力以事其上”。[1]1954《詩·小雅·大東》“君子所履,小人所視”,孔穎達《正義》曰“此言君子、小人,在位與民庶相對。君子則行其道,小人則供其役”。[1]460《小雅·庭燎》“君子至止,鸞聲將將”,朱熹《詩集傳》“君子,諸侯也”。[2]120《小雅·蓼蕭》“既見君子,我心寫兮”[1]420,朱熹《詩集傳》“君子,指諸侯也”[2]111?!缎⊙?middot;采菽》“君子來朝”,毛亨傳“君子,謂諸侯也”。[1]489《尚書》《國語》《禮記》中的“君子”,大多指諸侯、人君、君長、官長、大夫、卿大夫,也有個別地方指天子或士??傮w來說,指諸侯國君與大夫的居多。2
我們再來看“君”。《詩經》《公羊傳》《禮記》等文獻中的“君”多指“天子”“諸侯”3。春秋時期,作為諸侯之長的“君”更是大量出現在《左傳》中,如:“寡君聞命矣,敢不承受君之明德。”(《左傳·隱公八年》)“君謂許不共,故從君討之。許既伏其罪矣,雖君有命,寡人弗敢與聞。”(《左傳·隱公十一年》)“寡君畏君之威,不敢寧居,來修舊好,禮成而不反,無所歸咎,惡于諸侯。”(《左傳·桓公十八年》)“寡君有不令之臣達,構我敝邑于大國。”(《左傳·宣公十四年》)
周代實行分封制度,社會上有貴族與平民兩大階層。貴族是為政者,分為四個等級,從上而下依次是: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天子是天下之王,諸侯是一國之君,大夫是一家之主,士是大夫家中承擔武力保衛、執守禮儀的專業人員,也是最底層的貴族。按照宗法制度,天子之位由嫡長子繼承,其他的兒子可以做諸侯;諸侯國君之位由嫡長子繼承,其他的兒子封為大夫。從血緣上來說,天子之子,或為天子,或為國君;國君之子,或為國君,或為大夫。天子只有一個,國君的數目多于天子,大夫的數目多于國君。這樣,“君子”的主體就主要集中在兩個貴族階層,即諸侯與大夫。所以,諸侯與大夫既是作為血緣意義上的“君”之“子”,也是地位上的“君子”。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文獻中作為為政者的君子大多指的是諸侯或大夫了。
先秦文獻所見的“君”最初指天子或諸侯,由于“子”的最初含義是兒子4。君子即君之子,“君子”自然包括天子、諸侯與大夫,范圍逐步擴大。為了區別天子與國君,在儒家文獻中,天子不再稱為“君”或“君子”,而獨占“王”的特有稱號。作為貴族群體的“君子”的主體就是諸侯與大夫。從《詩經》《左傳》等文獻里有關衛武公、子產、叔向等人的記載可見,前孔子時代的君子大多指貴族階層的諸侯、卿大夫。
春秋后期,士的地位上升,像魯國的陽虎以士的身份干政,“陪臣執國命”,行君子行政之事。到了戰國時期,文獻中大量出現“士”與“君子”的連稱。比如,郭店楚簡《五行》篇“士志于君子道,謂之志士”。[3]281《墨子》書中出現三十多處“士君子”的用法,《荀子》中出現十四處。這說明,到了戰國時期,士的地位上升,也進入了君子行列。
作為貴族的君子,大致有三個特征:首先是有地位。國君或卿大夫居于執政地位,這是貴族君子的基本特征。其次是有財富。有位就有相應的待遇與財富,這是貴族的表象特征。再次是有教養。在前孔子時代,“學在王官”,只有貴族可以上學,研習富有人文教養的詩書禮樂。貴族君子的地位是體,財富是用,教養則是本。無體,則無用。無本則體用皆失??鬃永^承了貴族君子最重要的本——教養。
二、君子的教養
春秋時期的君子是貴族身份,有地位,有財富。地位與財富可以世襲,不學而能,但是君子要從事國家治理,就要有教養與技能。這就需要學,然后才能得。當時,貴族接受教育,既是他們的權利,也是義務?!抖Y記·王制》記載“樂正崇四術,立四教,順先王《詩》《書》《禮》《樂》以造士,春秋教以《禮》《樂》,冬夏教以《詩》《書》”,“王命三公、九卿、大夫、元士皆入學”。[1]1342《詩》《書》《禮》《樂》是古代傳承下來的富有人文教養的典籍與知識。貴族誦讀詩書禮樂的經典,再加上實用的六藝技能——禮、樂、射、御、書、數,可以說內外兼修,文武兼備,這就為從事社會治理做好了準備。
作為貴族的君子,文化教養是其賴以稱之為貴族的內在支撐。這種教養主要來自詩書禮樂的學習與訓練?!对姟贰稌贰抖Y》《樂》是在儒家興起之前,就在貴族階層綿延相傳的典籍與文化。后來,孔子編訂“六經”,在《詩》《書》《禮》《樂》的基礎上,增加了《春秋》與《周易》,但春秋時期及以前的貴族日常學習內容沒有《春秋》與《周易》5。“六經”蘊含的人文教養是儒家的共識,無論是《禮記·經解》闡釋的“六經之教”,還是郭店楚簡《六德》篇的論述,均可以作為證據。我們接下來分析“詩書禮樂”蘊含的人文內涵。
《詩經》首篇《關雎》描寫了貴族青年男女的愛情,“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開篇名句,千古傳誦。貴族男青年看到窈窕美貌的女子,遂生愛慕之情,“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追求的進程并不順利,但結局還是美好的,“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对娊洝肥琢写似猩羁淘⒁?。喜歡美色是人的共性,人之常情。男女之間的情愛是人類的正常情感。全詩從描寫男子對漂亮女子的愛慕,寫到男子對女子的思念,再到最后娶到家里。正如上博簡《詩論》所載,孔子給子夏講《關雎》之旨,意在以禮囿情,防止情不加以節制而泛濫。6既有情,又不至于濫情,這才是教養?!蛾P雎》作為《詩經》的首篇,是以一篇愛情詩闡發了人文情感與禮儀教養之間的關系。
《關雎》講的是男子對女子的愛戀,《鄭風·子衿》則是描述了女子對男子的思慕:“青青子衿,悠悠我心??v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v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女子想念她的男友,登上城墻向遠處望,望不到;等有人捎信來,還是等不來,于是發出了“一日不見,如三月兮”的感嘆!這正是熱戀中男女的真情流露??墒牵笫绤s出現了對包括《子衿》在內的《鄭風》的誤解。朱熹認為,“鄭衛之樂,皆為淫聲”。[2]56王陽明的弟子徐愛問:“(圣人)何獨于《詩》而不刪鄭、衛?”陽明曰:“《詩》非孔門之舊本矣??鬃釉疲?lsquo;放鄭聲,鄭聲淫。’……孔子所定三百篇,皆所謂雅樂,……涵泳德性,移風易俗,安得有此?”陽明認為,《鄭風》“此必秦火之后,世儒附會,以足三百篇之數”[4]9-10。有學者指出,“鄭聲實際上是盛行于宮廷、貴富府宅以及與商業活動有關的城市娛樂生活中供享樂之用的音樂,屬聲色之樂,甚至求‘色’的傾向明顯。與雅樂對立,更無樂教的功能。對于鄭風來說,其原生形態是民俗活動中的風歌謠曲,這些風歌主要存在于民俗生活中”。[5]9對于“鄭風”與“鄭聲”的辨析與來源、功能的梳理,正可以說明,為什么孔子既批評“鄭聲”,又在刪詩時保留《鄭風》了。
孔子以“六經”教弟子,每一經皆有其主旨,《孔子家語·問玉》篇記載孔子論詩書之教:“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教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于《詩》者矣;疏通知遠而不誣,則深于《書》者矣”。[6]468“六經”中的《詩》《書》《禮》《樂》本為貴族所誦讀,其對于貴族同樣具有教化意義。作為儒家書經的《尚書》,是上古先王治國理政經驗的總結。錢穆先生認為,“《尚書》可說是中國最早的一部史學名著,而且也可說是中國第一部古書”。[7]1《尚書》中的《西周書》部分,對于孔子的影響是非常大的。因此,觀書可以知古鑒今、疏通知遠。
《尚書》奠定了中國古典政治學的基本價值趨向,對于中國政治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渡袝返谝黄秷虻洹?其曰:“(帝堯)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邦。”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帝堯彰顯光明偉岸的德行,關愛族內的親人;九族和睦之后,再辨別彰明百官的善惡;百官盡職,萬邦和諧。從《尚書·堯典》看,中國古典政治學所傾慕的,正是圣王平治天下的德治理想。這是中國史書中建構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最早表達?!渡袝返闹黧w部分是《周書》,即西周歷史部分。這部分內容記載了周代治理天下的進程與政治模式,特別凸顯了周公的政治智慧。一言蔽之,西周以“明德慎罰”“惟德是輔”的德性政治奠定了中國政治的走向。從西周到春秋時代,貴族們所接受的訓練,寄予著德性政治的傳統。
如果說詩書主要是讓貴族們從知識的誦讀獲得文化教養,那么,禮樂訓練,則是從行為與心靈上使受教者得到約束與震撼。
《儀禮》十七篇,記載了先秦時期貴族們執守的各種禮儀,可以概括為冠、婚、喪、祭、鄉、射、朝、聘之禮。周代禮樂制度既是治國安邦的法典,也是貴族立身社會的規范。根據貴族等級的不同,禮的規范亦不相同。賈公彥疏《儀禮·士冠禮》開篇“鄭玄注”:
《儀禮》見其行事之法,賤者為先,故以《士冠》為先。無大夫冠禮,諸侯冠次之,天子冠又次之。其《昏禮》亦士為先,大夫次之,諸侯次之,天子為后。諸侯鄉飲酒為先,天子鄉飲酒次之,鄉射、燕禮已下皆然。又以《冠》《昏》《士相見》為先后者,以二十而冠,三十而娶,四十強而仕,即有摯見鄉大夫、見己君及見來朝諸侯之等,又為鄉大夫、州長行鄉飲酒、鄉射之事已下,先吉后兇,盡則行祭祀、吉禮,次敘之法,其義可知。[1]945
《儀禮》對于各種禮的排列,既顯示了等級的不同,也顯示了不同年齡階段禮的次第展開。冠禮、昏(婚)禮等禮儀皆有其人生意義。在現代社會,很多古代禮儀逐漸消失了,但婚禮相對來說,無論怎么演變,還算是延續下來了。
《儀禮》中的《士昏禮》緊接著《士冠禮》,成年之后就要成家,符合人生規律?;槎Y古代作“昏禮”,賈公彥疏引鄭玄《目錄》云:“士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而名焉。必以昏者,陽往而陰來,日入三商7為昏?;瓒Y于五禮屬嘉禮。”[1]961《禮記·昏義》:“昏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后世也,故君子重之。”[1]1680婚禮之后,才算成家。才有了上有老、下有小的和睦之家。
喪禮與祭禮是中國家族與宗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喪禮是慎終之事,祭禮是追遠之事,“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論語·學而》)。祭禮所祭的對象既有天地山川神靈,又有祖先神。對于今天影響最廣泛最深遠的就是對祖先神的祭祀?!抖Y記·祭統》:“凡治人之道,莫急于禮。禮有五經,莫重于祭。”[1]1602對去世親人的祭奠與追思,是中國人表達孝道的重要方式。中國人和中國文化的綿延不絕與祭禮的延續及維護有密切的關系。過去、現在與未來,通過祭祀之禮連接起來。因此,祭禮不只是家族內部的孝道表達,也是一個族群文化延續的載體。
周代禮樂文明中,樂與禮互相為用,共同發揮教化人心與規范社會秩序的功能。“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禮記·樂記》)。“恭儉莊敬,禮教也”,“廣博易良,樂教也”。[6]468禮是規矩,約束人身;樂是浸潤,同化人心。《禮記》與《荀子》書中均有專章闡述樂教理論?!抖Y記·樂記》記載: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聲音之道,與政通矣。[1]1527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樂者,通倫理者也。[1]1528
《荀子·樂論》論樂的教化與社會治理功能:
故樂在宗廟之中,君臣上下同聽之,則莫不和敬;閨門之內,父子兄弟同聽之,則莫不和親;鄉里族長之中,長少同聽之,則莫不和順。故樂者,審一以定和者也,比物以飾節者也,合奏以成文者也,足以率一道,足以治萬變。[8]379-380
樂之于修身、之于治國的效用,才使得無論是《樂》的經典教化,還是“樂”的技能訓練,都成為必修內容。既然禮樂是治國所必備,也就是君子所必備,因此,對禮樂的稟賦也是君子與小人的顯著區別?!抖Y記·樂記》講“唯君子為能知樂”。[1]1528荀子在批判墨子學說時,也集中抓住墨子對儒家禮樂的批判加以回應,其主旨是批判墨子不知道禮樂的人文教化與治國的功效。8
貴族禮樂技藝不僅是外在的貴族標識,更是內在的文化教養。貴族在會盟、朝聘等禮儀之中,其是否具有教養,是可以得到檢驗的。齊國的大夫慶封訪問魯國時,由于不懂禮儀,受到魯人恥笑,魯國大夫以“相鼠有皮,人而無儀,人而無儀,不死何為”的《鄘風·相鼠》詩句來譏諷慶封。毛亨傳:“相,視也。無禮儀者,雖居尊位,猶為暗昧之行。”鄭玄箋:“人以有威儀為貴,今反無之,傷化敗俗,不如其死,無所害也。”[9]74可見,禮儀就是貴族的顏面,沒有禮儀,雖居高位,終究立不住,此之所謂“不學禮,無以立”(《論語·季氏》)。
春秋時期,“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國家的大事,一個是祭祀,一個是打仗。孔子發現,當時有些國君不再按照禮儀規定舉行祭祀,對外作戰時,國君也不能身先士卒了。國君一旦放棄應該執守的職責,也就意味著放棄了擔當。而春秋時期的貴族能得到老百姓的擁護,根本是因為他們沿襲西周“敬天保民”的傳統,保家衛國,肩負起了貴族的責任。
春秋霸政時期,宋國與楚國在泓水進行了一場爭霸戰。據《左傳》記載,宋襄公沒有采納司馬子魚的建議,即在有利時機對楚軍發動攻擊,結果錯失良機導致失敗,他本人負了傷,第二年因傷而死。當國人在戰后責怪他時,他說:“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阻隘也。寡人雖亡國之余,不鼓不成列。”(《左傳·僖公二十二年》)宋襄公表現出來的貴族君子在打仗時,不重復傷害受傷的人,不抓頭發花白的人,不在險要處設伏,這些對于當時的貴族來說,應該是普遍遵守的道義。春秋貴族堅持道義和信仰優先,而不是性命。雖然用現代眼光看,宋襄公顯得迂腐,但從歷史視角看何嘗不是一種風范與價值的堅守呢?!
春秋時期的霸政,推動了周代禮樂制度向貴族內在教養與精神方面的轉化,涌現出一批有教養的貴族君子。然而,霸政是諸侯之間輪流執掌國際格局的政治方式,雖然在周天子的認可之下進行,但是時間一長,就會引發權力欲望的膨脹,從而導致“禮壞樂崩”。
三、禮壞樂崩與孔子重建社會秩序的努力
“禮壞樂崩”(《漢書·藝文志》)指的是禮樂秩序受到極大的破壞??鬃訉︳攪掖蠓蛸栽蕉Y樂秩序提出了嚴厲批評。“孔子謂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三家者以《雍》徹,子曰:‘相維辟公,天子穆穆’,奚取于三家之堂?”(《論語·八佾》)按照禮制,貴族舞列規矩是,天子八佾,諸侯六佾,大夫四佾,士人兩佾。季氏是大夫,舞列當為四佾,但是他卻“八佾舞于庭”,僭越天子之禮,所以孔子發出了“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的感嘆。如果說“八佾舞于庭”違禮,那么,季氏與兩個兄弟一起干出來的“三家者以《雍》徹”,就是違樂?!队骸吩娛侵芴熳蛹漓胂韧鯐r唱的詩,自然是天子所專屬。三家大夫家里唱《雍》詩,僭越了天子之樂。
孔子總結了西周以來禮樂逐步崩壞的過程。西周時期,周王有權威,“天下有道,則禮樂征伐自天子出”(《論語·季氏》)。進入春秋之后,王權逐步衰落,“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論語·季氏》),歷史由王權時代進入霸權時代,由王政轉為霸政。再往后,禮樂征伐“自大夫出”(《論語·季氏》),就出現了“季氏八佾舞于庭”“三家者以《雍》徹”之類的現象。隨之就是“陪臣執國命”了(《論語·季氏》)。
從大夫專權到“陪臣執國命”,均為孔子所親見。當魯國的陽虎拉孔子幫他時,掌握權力的貴族等級已經到了最下層,再往下就是庶民造反了。春秋以來的權力下移運動就像多米諾骨牌一樣,第一塊倒掉之后,就一直會倒到最后一塊,才可能重整舊河山。
孔子作為時代的覺醒者,他在思考,是什么引發了“禮壞樂崩”?如何才能恢復良好的社會秩序??鬃影l現,春秋貴族爭霸結束以后,執政者雖然還有地位有財富,但是德行沒了,德行沒了,財富、地位終究也保不住。孔子發現,導致禮壞樂崩、社會秩序失衡的根本原因,是貴族自棄其禮,喪失德行。貴族不知禮,也不學禮;學禮也不守禮;守禮也不是發自敬畏之心執守;發自內心地執守,也不能持之以恒地堅守。舊貴族無法完成自我改造,在春秋晚期逐漸倒掉了。社會需要新的力量來引領社會風尚。
在春秋貴族倒掉與士階層崛起的社會轉型期,孔子做了兩件大事:一是培養新的君子,以填補貴族倒掉之后社會缺少精英的空白;二是整理經典,建構支撐社會秩序的價值體系與文化力量。這兩件大事密切相關,君子傳習經典,維護社會價值與秩序,經典又是培養新君子的依據。換句話說,孔子所做的事——培養新君子,塑造新文化。由于孔子培養君子與整理經典皆是在傳承傳統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孔子之于中國文化傳統的延續性發展就起到了關鍵作用。
重建社會秩序,需要制度依據。寄予了褒貶善惡的價值體系,可以為社會制度提供有力支撐??鬃影l現,魯國編年史書《春秋》,可以為社會治理提供借鑒。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詩》亡,《詩》亡然后《春秋》作。晉之《乘》,楚之《梼杌》,魯之《春秋》,一也。其事則齊桓、晉文,其文則史??鬃釉唬?lsquo;其義則丘竊取之矣。’”(《孟子·離婁下》)王權時代,天下有道,秩序井然,貴族有禮儀教養,宴飲會盟,無不賦詩。貴族丟掉教養之后,也就不賦詩了。孟子所說的賦詩時代的終結,標志著春秋貴族君子時代的結束;貴族君子時代的結束,也就意味著混亂紛爭時代的到來??鬃有蕖洞呵铩氛窃谶@個時代的轉折點進行的。
《春秋》是孔子為未來社會提供價值支撐的依據??鬃铀〉凝R桓、晉文之義,正是齊桓、晉文霸政時期高揚仁義大旗的擔當,凝聚諸夏抵御蠻夷入侵的責任。王權衰落之后,齊桓、晉文的霸權并不是個人權力的膨脹,而是維護華夏禮樂文明的新秩序?!洞呵铩纷鳛轸攪幠牦w史書,孔子加以修整,作為凸顯儒家價值觀的史書教程,具有深刻的理論意義與現實意義。作為后世倫理與政治秩序的《春秋》,孔子在其中彰顯了鮮明的價值取向與社會責任。朱熹注《孟子·離婁下》孟子論孔子作《春秋》一節:“春秋之時,五霸迭興,而桓、文為盛。……尹氏曰:‘言孔子作《春秋》,亦以史之文載當時之事也,而其義則定天下之邪正,為百王之大法。’……而孔子之事莫大于《春秋》,故特言之。”[10]275朱熹認為,這種取史文之義、以史為鑒、以史明志的做法,正彰顯了正邪價值觀。
孔子修《春秋》,作為“百王大法”,具有道路規劃與制度設計的意義。孔子整理文獻與傳承文化,具有充分的自信,但是對于修《春秋》,卻有所戒懼?!睹献?middot;滕文公下》記載:
世衰道微,邪說暴行有作,臣弒其君者有之,子弒其父者有之??鬃討?,作《春秋》?!洞呵铩?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10]253
整治天下秩序是天子的責任,但孔子時代,王權衰落,霸權結束,天下已大亂??鬃訜o天子之位,又做了天子之事,豈不有“知我罪我”之嘆!可能正是由于這個擔心,孔子對于修《春秋》才小心翼翼?!妒酚?middot;儒林列傳》記載:“因史記作《春秋》,以當王法,以辭微而指博,后世學者多錄焉。”[11]3115孔子對于《春秋》文本與史實不做大的改動,而是以“辭微而指博”的手法,寄予《春秋》“微言大義”。雖然只是個別字詞的調整,但是尊王攘夷、褒貶善惡,已經蘊含其中?!妒酚?middot;孔子世家》記載,孔子聽訟時,文辭沒有獨特之處,但說到《春秋》的用詞,堪稱典范,“至于為《春秋》,筆則筆,削則削,子夏之徒不能贊一辭。”[11]1944孔子因魯國史記而作《春秋》,“以當王法”,是想以《春秋》發揮大法之效。
《春秋》進入孔子的視野,晚于《詩》《書》《禮》《樂》,如果說孔子以“詩書禮樂”的貴族文化教弟子們稟賦人道教養,那么,孔子修《春秋》是為后世立法,特別是為后世之君立法??鬃幼鳌洞呵铩匪蔑@的第一原則是尊周王,主張大一統,然后建立自上而下的倫理道德秩序?!洞呵铩烽_篇“隱公元年春王正月”,這幾個字就把王的地位突出了。魯國歷史以魯隱公紀年沒有問題,但是《春秋》特別凸顯“王正月”,這就是尊王的體現。
其次,《春秋·僖公二十八年》記載:“冬,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蔡侯、鄭伯、陳子、莒子、邾人、秦人于溫。天王狩于河陽。”[1]1823-1824《左傳》記載:“是會也,晉侯召王,以諸侯見,且使王狩。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故書曰:‘天王狩于河陽。’言非其地也,且明德也。”[1]1827《穀梁傳》記載:“全天王之行也。為若將守而遇諸侯之朝也,為天王諱也。”[1]2402從《春秋》與《左傳》《穀梁傳》的經傳對比看,在魯僖公二十八年冬天,周天王與晉侯的這次會面,實際發生的情況是,晉國國君讓周王到他這里會見,但是《春秋》經不能這么寫,改成了周王到這里巡狩,召見了晉侯?!蹲髠鳌放c《穀梁傳》均維護了周天子的權威,這明顯受到了“為尊者諱,為賢者諱”的“《春秋》筆法”的影響??鬃又宰鲞@樣的努力,就是為了維護天子的威嚴,維護天子的威嚴就是維護權力的有效運行。
孔子希望君子有擔當的社會,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秩序井然的社會。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就是上下欺凌、以強凌弱的混亂社會。孟子提出了“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的五倫,就是接著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來講的。曲阜孔廟的明代成化碑文曰:“綱常正而倫理明,萬物各得其所矣。”孔子作《春秋》,為后世制法,就是正綱常而明倫理。
四、學以成君子
有秩序的社會本質上是禮樂文明社會,引領者是有德行有教養的君子,各個層級的管理者都應該是有德行的君子。當傳統貴族沒落之后,社會迫切需要新的貴族來引領。與傳統的依靠血緣出身的貴族不同,新的貴族無論出身,只要志于君子之道都有機會成為新的社會引領者。
《論語》第一篇是《學而》,第一章:“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以“學”為起點。學什么?學做君子。我們再看《論語》最后一篇《堯曰》的最后一章:“不知命,無以為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君子知命,知禮,知人??梢哉f,整部《論語》就是教人如何通過學,成為君子的經典著作。那么,怎么學成君子?需要什么樣的品質?《論語·述而》篇記載了孔子的十二個字,“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正可以概括君子的內涵。
何晏的《論語集解》分別解釋了“志”“據”“依”“游”四個字。“志,慕也。道不可體,故志之而已。據,杖也。德有成形,故可據。依,倚也。仁者功施于人,故可倚。藝,六藝也。不足據依,故曰游。”[1]2481志道就是羨慕道,心向往之。“道不可體”,道看不見摸不著,所以從心里向往之。“據”是仗,“德有成形,故可據”。“仁者功施于人,故可依”,仁者幫助他人,有寬厚的基礎,所以可以依。“藝”,六藝,內容多,所以要涵泳其中。朱熹說:“道,則人倫日用之間所當行者是也。”[10]91“道”優先于儒家的其他思想范疇,是最高原則。
在周代金文中,“德”與“得”相通。“為政以德”就有讓老百姓有所得的意思。德者,得也。為政者有德,百姓才有所得。百姓的獲得就是檢驗為政之德的標準。“仁”是儒家德性的基礎,是一個人本質上成為人的內核。一個人只有對別人好,真心實意去愛,才說明自己有仁德。有仁德的人幫助他人,就會得到他人的支持,因此,就有了實現自己理想所依靠的基礎。藝是君子的技能。子貢問君子,孔子說“君子不器”(《論語·為政》)??鬃拥囊馑际钦f,君子不能像器皿一樣,只有一種技能。言外之意,君子要多才多藝。
朱熹認為《述而》篇的此章有個先后次序,“學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輕重之倫焉”。[10]91王夫之認為,“志道、據德、依仁,有先后而無輕重;志道、據德、依仁之與游藝,有輕重而無先后”。[12]307朱子與船山雖然在志道、據德、依仁、游藝的先后輕重的看法方面稍有不同,但都肯定“志道”為先,為重。
孟子對“志”的作用有專門的強調:“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孟子·公孫丑上》)“以志帥氣”的氣,正是孟子講的“浩然之氣”。王陽明《教條示龍場諸生》答諸生之意:“一曰立志;二曰勤學;三曰改過;四曰責善”,“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于志者”。[4]804無論是孟子還是王陽明,都強調立志,源頭就在于《論語·述而》篇“志于道”章。“志于道”是方向,“據于德”是根基,“依于仁”是憑借,“游于藝”是技能。這是成為君子的四要素,無疑,“志于道”在成就君子的道路上具有優先地位。
《論語》里的“君子”大多具有雙重含義,既指貴族意義的君子,又指道德教化的君子。與君子相對的“小人”也因此具有了雙層含義,既指居于下層的百姓,又指道德品行不好的人。這正體現了春秋時期貴族文化向君子文化過渡的特征。我們接下來看幾個例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同為君子的為政者可以和諧相處,為了公義,君子之間可以有爭論,有自己的主見。但是為政者中也有奸臣,雖然身居高位,但在君子看來,也是小人。小人以個人私利作為出發點,在面臨爭論時,就會附和與贊同,即使上級有錯誤,小人看出來也不會指出來。君子是統一,小人是同一,性質完全不一樣。有教養的君子互相包容,而沒有教養的小人只會關注自身利益,一旦他的個人利益受到侵害或者他想要的更多,小人暫時的茍同就會立即瓦解。
“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論語·子路》)泰是坦然,驕是驕橫。為政的君子對待上級不唯唯諾諾,而是坦然處之,對待下級不擺譜,不驕橫。小人對待上級會竭盡阿諛奉承之能,對待下級則仗勢欺人,驕橫耍大牌。不在位的君子坦蕩蕩,以義為原則。小人唯利是圖,一旦發達了,則驕橫起來。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論語·衛靈公》)為政的君子從來不推卸責任,敢于擔當。為政的小人則有了問題,會千方百計找理由開脫自己。在社會人際交往中,人們的想法不同,難免會產生矛盾。君子面對矛盾“求諸己”,先反思自己,從自身找原因,看看自己做得如何?如果不是自己的原因,再考慮下一步。小人的處理方法與君子相反,小人是“求諸人”,先從別人那里找原因,往往認為自己沒有問題。越是有這種想法,越是“自信”,結果是矛盾越來越大,最后引發沖突。
孔子在傳統貴族衰落的時代,承接了貴族文化,面向所有有志于成為君子的人,開放他的學堂??鬃?ldquo;有教無類”,打破了以往按照血緣出身選拔君子的制度。他認為每個人都有成為君子的潛質,只要努力,每個人都有希望成為未來社會的引領者。
《大學》在儒家培養君子的理論中具有重要地位。朱熹認為,“《大學》之書,古之大學所以教人之法也”,“教之以窮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10]2宋儒重視《大學》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宋儒倡導內圣外王之學,而《大學》的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正建構了由內圣而外王的次第階梯。通過學,可以修身,成就自己的“內圣”之道,如果有機會,進入官僚隊伍,則可以“推明治道”,甚至“得君行道”,實現“外王”的理想。
想成為君子,找準自己的位置很重要,也應該是“志于道”的前提。要清楚自己是誰?想做什么?怎么才能做到?這就是“知止”?!洞髮W》論學成君子,“知止”是起點,“止于至善”是目標,中間的過程是格、致、誠、正、修、齊、治、平的八條目。
如果把《大學》的八條目劃分為兩個階段,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是第一個階段,齊家、治國、平天下是第二個階段。朱熹認為:“修身以上,明明德之事也。齊家以下,新民之事也。”[10]5第一個階段是修煉君子的階段,第二階段是展現君子社會價值的階段。成為君子的工夫全在第一階段。
第一階段以格物為起點。格物是由外而內探究事理的過程,致知是通過格物獲知事理的結果。誠意是由知識的認知向內心認知轉化的過程。誠就是實,實誠就是誠實,不虛不妄,正是不偏、公正。只有誠意正心,才能使認知轉為明理,才能內化于心。內化于心之后,才可以外化于行。如果我們觀察某人做某事沒有做好,肯定是其心不正,其識不透,其物沒格。或者是格了,沒有格透徹,知識有了一點,沒有推到極致,導致不實而心不正。宋代的呂大臨[13]28-29講過一句話,“君子所以學者,為能變化氣質而已”[10]33。學的目標不只是知識的拓展,更重要的是改變氣質。如果只是增加一些知識,則在儒家看來,還不能稱之為學。所以,孔子教弟子,從來不止步于知識與經典的學習,而是改變自我,能夠在社會上應用。
在格物、致知、誠意、正心的基礎上,就可以說實現了修身。實現了修身的君子就具有了德行。孟子把“仁”對應安宅,把“義”比為正路,“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孟子·離婁上》)。所謂德行,就是修仁德,行義路。在修身基礎上的安人,即齊家、治國、平天下,正是君子修德行、行義路的價值體現。
也有人或許會認為,儒家的君子太難做到了。是的,孔子的要求確實很高,但是如果我們不把君子作為所追求的理想人格與目標,或者放棄君子的追求,那豈不是更難接近君子了?只要我們心懷君子的理想,致力于君子之道,就會不斷接近于君子的要求。其實,只要社會上大多數人朝著君子的目標努力邁進,這種社會風俗就不會差。
君子會不會有“過”,答案是“有”。但是君子對待自己的“過”和小人是不一樣的。“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論語·子張》)作為為政者與社會精英的君子,居于高位,一言一行容易被別人關注。一旦君子有了過錯,別人就會看到,是掩飾不住的。如果君子及時改正了過錯,別人不但不會笑話,反而會更加仰慕。這就告訴我們,君子有了過錯要及時改正,而不是用謊言來掩飾,找他人代為受過。過不改,就成錯,錯不改,就可能成罪了。
結語
孔子開創的儒家君子之學,成為歷代有志于成為君子的士人的追求與理想?;驗榈赖碌木?,或為治世的君子。無論是有德還是有位,君子均以“人能弘道”之信念,奮發有為,積極進取。牟鐘鑒先生認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美德由三大要素構成:“一是古代經典,主要是儒家‘四書五經’”,“二是核心價值,主要是‘五常’‘八德’”,“三是君子群體,他們是道德精英,具有‘仁、智、勇’三達德,因而有感召力,能夠在社會各領域、各階層起模范帶領作用”。[14]7如牟鐘鑒先生所言,君子群體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美德的重要載體,應該予以高度的重視。君子能否承擔起社會責任,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社會治亂與社會風俗。而一個社會與時代能否培養出君子,或君子能否發揮作用,又不單單取決于君子,因為還有君子所不能左右的時與命。
顧炎武《日知錄·廉恥》篇引宋代羅仲素曰:“教化者朝廷之先務,廉恥者士人之美節,風俗者天下之大事。朝廷有教化,則士人有廉恥;士人有廉恥,則天下有風俗。”[15]740朝廷應以教化為先,重視道德風俗的教化。士人,這里可以理解為君子,即有道德、有能力、有教養的在位者與不在位者,應該以廉恥為美。如果作為社會精英的君子不重廉恥,反而貪婪無恥,追逐名利,那么,精英就不再是精英。“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論語·顏淵》),在上位者如果不是君子,而是小人,那么,百姓則人人逐利,個個自私,社會就會陷入人人相互侵害的局面,那么,“上下交征利而國危矣”(《孟子·梁惠王上》)。
春秋時期的貴族君子作為社會風俗的引領者,其責任與擔當恰恰是為政者最可貴的品質??鬃泳o緊抓住德行與責任,抓住自我修身、涵養仁德、反求諸己等塑造君子品質的核心價值,以詩書禮樂培養內外兼修、文質彬彬的新君子,以此作為拯救社會的骨干力量,也開啟了儒家的君子之學。一個社會,只要有君子在,文化就可以傳承,價值就可以挺立。儒家的君子之學是以修身成就自我德行,以安人引領社會風尚的熔鑄道德倫理與社會政治的學說,在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參考文獻
[1] 阮元.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
[2] 朱熹.詩集傳.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3] 孔德立.子思與早期儒學.北京:中國社會出版社,2012.
[4] 王守仁.王陽明全集.吳光,錢明,董平,等編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5] 修海林.孔子說“鄭聲淫”,會說“鄭風淫”嗎?:關于“鄭風”“鄭聲”問題的再追問.音樂研究,2013(1).
[6] 高尚舉,張濱鄭,張燕.孔子家語校注.北京:中華書局,2021.
[7] 錢穆.中國史學名著.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00.
[8] 王先謙.荀子集解.沈嘯寰,王星賢,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8.
[9] 毛亨,鄭玄,陸德明.毛詩傳箋.孔祥軍,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8.
[10] 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2011.
[11] 司馬遷.史記.2版.北京:中華書局,1982.
[12] 王夫之.讀四書大全說.北京:中華書局,1975.
[13] 申淑華.《四書章句集注》引文考證.北京:中華書局,2019.
[14] 牟鐘鑒.君子人格六講.北京:中華書局,2020.
[15] 陳垣.日知錄校注.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7.
注釋
1近年來,“君子”被廣泛關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成立專門的研究機構,如上海交通大學等高校與有關單位成立君子文化研究中心,西安成立中和文化研究中心、當代君子文化書院;舉辦專題研討會(論壇),截至2020年底,全國性的君子文化研討會(論壇)已經舉辦了7次;出版高質量學術著作,如中央民族大學牟鐘鑒教授撰寫的《君子人格六講》于2020年由中華書局出版。
2《左傳·文公十三年》:“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阮元???《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第1852頁)《穀梁傳·宣公十五年》:“為天下主者,天也,繼天者,君也。”(《十三經注疏》,第2415頁)以上文獻中的“君”,皆是指居于高位的統治者,但這種用法不多?!墩撜Z》《孟子》《荀子》中的“君子”既指“在位者”,也指“才德出眾者”。“君子”含義的變化,顯示出儒家興起之后,賦予了君子雙重特質。
3《禮記·檀弓下》“君之適長殤”,孔穎達疏“君者,五等諸侯也”(《十三經注疏》,第1298頁),“君臨臣喪”,孔穎達疏“君,謂天子”(《十三經注疏》,第1302頁)。《公羊傳·隱公元年》“君之始年也”,何休注“王者、諸侯皆稱君”(《十三經注疏》,第2196頁)。
4《玉篇·子部》:“子,兒也。”(宗福邦、陳世鐃、蕭海波主編:《故訓匯纂》,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年,第544頁)
5《春秋》是魯國編年史,形成于春秋后期,由孔子修成定稿。《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弟子受《春秋》,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司馬遷撰:《史記》,北京:中華書局,1982年,第1944頁)孔子為《周易》作傳,之后《周易》才進入儒家教化系統。
6參見晁福林:《從上博簡〈詩論〉看〈關雎〉的主旨》,《中國文化研究》2008年春之卷。
7此處的“商”為古代計時的漏壺中箭上的刻度?!妒炕瓒Y》的“日入三商”即“日入三刻”?!稌x書·天文志》記載:“天之晝夜以日出沒為分,人之晝夜以昏明為限。日未出二刻半而明,日入二刻半而昏。”(房玄齡等撰:《晉書》,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第286頁)兩書所載昏的時刻稍有不同。《禮記·昏義》孔穎達疏:“鄭《昏禮目錄》云‘娶妻之禮,以昏為期,因名焉’。必以昏者,取其陰來陽往之義。日入后二刻半為昏。”(《十三經注疏》,第1680頁)婚禮時刻與《晉書·天文志》同。
8參見孔德立:《論荀子辟墨》,《孔子研究》2021年第6期。